

香港:轉型 “超級增值人”,連接全球南方與世界
參考:人民日報,環球網??時間:2025-08-08
美國《外交學者》雜志 8 月 6 日文章發表題為《“東西方橋梁” 香港開始服務全球南方》的文章,文章指出,北京正尋求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最新舉措是成立國際調解院 —— 首個總部設于香港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分析人士說,此舉是北京提振香港國際聲譽的重要努力。香港的全球網絡、自由市場經濟和普通法體系這些優勢使其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不可或缺的橋梁。此舉意味著香港在國家高層次外交、全球治理與軟實力構建中的戰略分量越來越凸顯。
國際調解院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側重,也標志著香港國際角色的新方向。這一方向既契合北京拓展全球南方影響力的戰略,也折射出香港自身的深層轉型。香港正被重新定位,服務于中國的全球南方戰略,逐漸轉變以往連接中國與西方的傳統角色。
香港的國際角色始終受到中國戰略重點影響。在北京渴望從發達經濟體獲取資本和技術的時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與西方的深厚聯系,使其成為中國發展戰略核心。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日益尋求在世界舞臺上制定自己的規則,尤其是通過提升其在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隨著北京的重點向全球南方傾斜,香港的角色也隨之調整。這座城市仍然是東西方的橋梁,同時在全球南方,尤其是在共建 “一帶一路” 合作伙伴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中國官媒稱,香港將從現在的 “超級聯系人” 逐步提升為 “超級增值人”。其傳遞的信息很明確:香港應該從僅僅促進交易的角色轉型為提供高端服務,直接支持中國的全球議程。
這一戰略在國際法律領域的體現尤為顯著。“十三五” 規劃綱要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隨后,多項政策文件陸續出臺,旨在依托香港在各個領域塑造國際標準。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舉措,以提升其作為國際法律中心的地位,尤其面向共建 “一帶一路” 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變并非單方面的,許多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伙伴對此表示歡迎。例如,海灣國家正積極擴大其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由于中國已成為海灣地區最大貿易伙伴,香港已被認定為連接海灣地區與東亞的 “關鍵再出口樞紐”,這一聯系使得香港與海灣地區的貿易規模每年增長近 150%。
所謂 “香港正與西方脫鉤” 的說法失之偏頗。這座城市依然是西方資本在亞洲的重要投資門戶。只要中國繼續深化全球合作,香港就需持續發揮獨特的國際化樞紐作用。從這個意義講,香港仍是并且將繼續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國際化都市,但如今被賦予了更多中國特色。近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以大量事實及詳盡數據全方位介紹香港開放、安全、穩定、高效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展現香港在招商、引資、引才等方面的累累碩果。通讀報告即可得出一個清晰結論:如今的香港,營商環境更有優勢,經濟發展更有保障,各國投資人更有信心,向世界展現獨特魅力、澎湃活力,由治及興勢不可擋。
香港營商環境越來越 “牛”,離不開兩個重要的關鍵詞:“穩” 和 “變”。
“穩”,即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實施,不僅保障了市民大眾的權利和自由,更保障了海內外投資者在香港的合法權益,為香港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安全保障,為市場注入了強大的穩定性、確定性、可預期性。在高水平安全保障下,在中央政府一系列挺港惠港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充分發揮 “一國兩制” 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扮演好 “超級聯系人” 和 “超級增值人” 角色,不斷穩固核心競爭力。
這一點,香港交出了亮麗 “成績單”。在股市方面,恒生指數今年以來上升 27%,上半年每日成交額上升 120% 至 2400 億港元。截至 7 月中旬,港股有 52 只 IPO,集資額共 1240 億港元,同比上升 590%,新股融資額全球第一;招商引資方面,2024 年母公司在境外的香港公司近 1 萬家,同比上升 10%。特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共引進 84 家重點企業,吸引投資約 500 億港元,創造 2 萬個職位。2024 年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金額高達 1260 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位;吸引人才方面,特區政府各項引進人才計劃共收到約 50 萬份申請,已批出 33 萬個申請,約 22 萬人已經抵達香港。
數據如炬,燃亮信心。全球投資者用 “真金白銀” 對香港投下信心票,讓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更加穩固。不論是來自歐美等傳統市場還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等新興市場的企業,都希望借助香港打入內地龐大市場,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也視香港為跳板,作為 “走出去” 拓展 “一帶一路” 及海外市場的橋頭堡,借助香港擴展其在國際上的業務。
“變”,即聚焦改革、開創新局。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在洪流中砥礪前行,積極創新尋求突破。特區政府 “以結果為目標”,更好結合 “有為政府” 和 “高效市場”,將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作為施政重點,提出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支援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加速起飛成長,引導傳統行業積極轉型升級,新的優勢正在形成。
這一點,香港也不斷斬獲佳績。創科發展駛入 “快車道”,生態圈日趨蓬勃,初創企業數目由 2014 年的約 1000 家躍升至 2024 年的約 4700 家,并誕生了 20 多家獨角獸企業;綠色金融市場發展迅速,2024 年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約 430 億美元,約占亞洲市場總額的 45%,連續 7 年居亞洲市場首位;盛事云集激發香港經濟新活力,香港首季 GDP 增長 3.1%,連續十個季度保持增長。上半年訪港旅客總計約 2400 萬人次、同比上升 12%,帶動零售、餐飲等行業持續向好。
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創造更好的投資和營商環境,已成為香港社會各界共識。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 “寧愿做艱難的改革者,也不做安逸的停滯者”,表達求進、求變的決心。香港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在風雨中壯大,機遇與挑戰并存,唯有不斷開拓發展新賽道、新動能、新業態,才能從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
上一份《香港營商環境報告》發布于 2021 年。當時香港國安法剛頒布實施不久,美西方政客大量炮制香港 “營商環境惡化”“資金撤退”“企業出走”“人才外流” 等謠言,極盡蠱惑人心之能事。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4 年后的這份《香港營商環境報告》無可辯駁地證明,香港 “金字招牌” 依舊閃亮,營商環境世界一流,是投資創業、成就夢想的理想之地。相信在中央的全力關愛與支持、在香港各界的齊心協力下,香港必定能夠在變局中開新局,實現更好發展,創造更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