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電子支付環境和習慣分析,支付寶、微信加緊布局
參考:人民日報,21世紀經濟報??時間:2018-10-21
隨著電子支付在香港的發展,小到街市,大到商場,電子支付對于現在的香港市民來說不再是一件新鮮事。從“落后”的“港村”到擁有無人商店新鮮體驗模式的智慧城市,香港市民的智慧生活漸成規模。隨著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電子支付在香港的發展蹄疾步穩,并越來越結合香港本土特色,也讓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設初見雛形、蓄勢待發。
10月18日,支付寶香港(Alipay HK)宣布在港推出針對交通工具的易乘碼(Easy Go)技術,支持乘客瞬間完成支付及雙離線操作,并與香港兩家專線小巴公司簽訂合作協議。
香港電子支付“安全感”的擔憂,培養香港電子支付的習慣
然而,支付時的“安全感”成為了電子支付面臨的挑戰之一。據香港互聯網注冊管理公司最新調查顯示,有近五成用戶擔心網絡安全及個人隱私的泄露。但在陳婉真看來,用戶對于支付的安全感是需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長期培養。
香港和內地有著截然不同的市場環境,電子支付需根據香港市場環境作出生活化、本土化的改變,讓消費者從內心感覺到支付的熟悉感和安全感。例如,從今年1月起,支付寶香港便根據香港市民的使用習慣,推出“集印花”的活動,以香港市民最喜愛的“游戲”方式來逐步培養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的習慣。
電子支付搶灘香港
一直以來,香港的公共交通都由八達通壟斷。然而,隨著微信、支付寶等各大電子支付平臺的加入,這種情況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多家移動支付公司都在積極搶灘線下場景中的公共交通場景。支付寶、微信亦陸續對接出租車服務,目前香港日均有兩萬單手機叫車服務,支付寶接入的的士已占總量的10%。
然而,微信、支付寶要撼動八達通在香港公共交通的市場壟斷地位仍需時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調查顯示,目前常用手機支付的市民占比僅為約20%,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過95%的市民則經常用八達通和現金。
根據支付寶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香港繼續成為境外支付寶交易筆數最多的地區。香港地區的交易筆數是去年同期2.5倍,人均消費1709元,是去年同期的1.4倍。
香港電子支付助推香港智慧城市行動
在香港熙熙攘攘的奧海城中,無人商店的概念在香港雖處于起步階段,電子支付正在如火如荼攻城略地,對于正在打造“智慧城市”的香港而言,這一購物新模式無疑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零售體驗,也為香港市民的智慧生活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可能。
去年年底,香港特區政府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在智慧城市發展的6個范疇中,智慧生活就是其中一項。特區政府在藍圖中已明確表示,2018年要開發“快速支付系統”,讓用戶可以通過手機號碼或郵件地址,隨時隨地使用電子支付。今年9月,香港金融管理局便推出了這項“快速支付系統”——轉速快(FPS),用戶使用該系統即可享用24小時全天候、隨時隨地跨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的即時資金轉賬服務,打破了各個不同平臺間的界線。
“有些人可能認為香港科技相對落后,但這次香港金融管理局將FPS落地,讓大家看到了香港的科技其實并不弱。”陳婉真自豪地說,“香港始終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它可以作為橋梁,將粵港澳大灣區先進的技術展示給全世界看。”微信支付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將通過小程序、圖像識別等不斷創新的微信支付新形式,助力大灣區智慧生活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