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港要集聚資源,加強多式聯運和港口整合
參考:21世紀經濟??時間:2019-03-19
在廣州南沙自貿區建設的助力下,廣州南沙港口岸營商環境逐年提升,集聚了一定的航運資源。但目前廣州港仍然缺乏實際的資源整合平臺,無法產生更大的集聚效應。和新加坡港等國際一流港口相比,廣州港在開拓新業務、信息化水平和簡化業務程序方面仍有不足。目前,廣州港正在這些方面狠下功夫,以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國際話語權。
如何提升國際影響力、躋身世界一流強港之列,成為擺在廣州港面前的重大課題。吞吐量不代表一切,所有中轉港都時刻面臨貨物被“搶”的風險,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服務水平,提升客戶體驗,保持與國內外客戶的良好關系,吸引航運企業到港區落戶,才能強化港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不過,廣州港早已開始探索多式聯運方案,在內陸鋪設多個無水港辦事處,其核心是把不同運輸方式的優勢結合起來,將貨源觸角延伸至內陸地區,增加貨量,強化樞紐地位。
2018年1至11月,廣州港海鐵聯運完成6.2萬標箱,同比增長19.3%。2020年,疏港鐵路即將完工,其將貫穿南沙港四個碼頭,貨物到站后可直接進入碼頭進行作業。
從需求端看,物流企業同樣需要多種物流解決方案。以韓國至重慶的貨物為例,傳統方案是江海聯運,即從韓國海運到上海,再從上海沿長江運往重慶。“但現在客戶希望有更多路徑,比如把貨物從韓國海運到廣州,再從廣州走鐵路去重慶,我們的海鐵聯運還更有優勢。”宋小明說。
繼續改善營商環境和提升服務水平,是廣州港未來發展的一項長遠任務。2月初印發的《廣東省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措施》也明確,要持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如鼓勵擴大免除查驗未發現問題外貿企業吊裝、移位、倉儲費用適用范圍,推動降低貨物港務費、港口設施保安費、引航費,推廣海運口岸智能通關模式等。
2018年11月12日,廣州港出資5.038億元取得了中山港主體企業中山港航集團52.51%的股權。茂名方面,廣州港集團在茂名港博賀新港區投資建設的4個10萬噸級通用泊位已于2017年10月開工建設,計劃2019年投產。由廣州、佛山、中山三市共同投資建設的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開工建設。“下一步將加快優化珠江口內和珠江西岸港口資源和港口功能布局,實現大灣區港口群功能合理分工、深度融合、錯位發展。”袁越對廣東海絲研究院研究員說。
真正的挑戰在整合之后。如何在整合后真正發揮港口群作用,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才是核心。以優化資源分配為例,珠三角港口群整合后,應形成一個有序的物流格局,充分發揮水運大運量、低排放的優勢,減少無序的、高排放的物流。“比如一些在東岸的貨物,可以在東岸就下海,沒必要運到西岸來。同樣,珠西的貨物可以在南沙、珠海等地出海,要是硬是拉到珠東港口,再建第三個虎門大橋都不足以承擔貨運壓力。”上述業內人士對廣東海絲研究院研究員說。
此外,港口整合后也應盡量減少重復、無效的岸線開發,避免整個社會資源的過度浪費。“港口整合工作是為了繼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做有價值的服務。”宋小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