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述香港的過去和現在的困惑,香港向左、向右走
參考:鳳凰網??時間:2015-08-06
香港于1842年開埠,在很長時間里扮演了華人世界走向國際化前沿城市的角色。這一角色在百余年時間里不斷強化,也支撐了香港的高速發展。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發展提速。香港于是成為了受益者——它成為中國對外發展的口岸,吸引了眾多想要打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和銀行。
背靠內地這個高速發展的巨大經濟體,作為唯一的管道城市,香港金融業開始大規模崛起。資本市場空前繁榮,人口急劇膨脹,商業超級發達,房市、股市“枝繁葉茂”。上世紀90年代,香港進入了最輝煌的時代。1994年,香港人均GDP22497美元,位居亞洲之首,是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貨柜港口,也是全世界第三繁忙的空運港。香港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和世界四大黃金貿易中心之一,經濟自由度和競爭力排名全球第一。
香港航運中心的地位也面臨嚴峻挑戰。2013年,集裝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前十大港口中,上海躍居第一,香港第三,內地有6個城市進入前十。
然自去年9月28日開始,香港發生了持續長達79天的“占中”。2015年春節期間,在香港屯門、沙田等地又發生了規模較小但性質更惡劣的反水客游行,導致內地游客和香港人的直接沖突。不少人擔心內地游客可能會因為少數港人的不友好情緒而避免前往香港。
這種擔心似乎正在變成現實。去年12月,香港零售業結束連續4個月的增長勢頭,出現3.9%的跌幅。其中,珠寶首飾、鐘表和名貴禮品的零售額跌幅超過兩成。今年上半年,情況還在雪上加霜。香港零售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零售業總銷售額為384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2.9%。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的銷售額跌幅最大,超過18%。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在接受中新社采訪時指出,中央“一帶一路”戰略是香港未來20年最重要的機會。在他看來,香港的優勢依然在于法律制度和專業人才。在海運物流、加工貿易、國內金融等方面,深圳、廣州等城市更具優勢,香港在未來要加強獨具優勢的國際性網絡。有“滬港通”和下一步的“深港通”,兩地經濟融合還會進一步擴大。
香港競爭力走低
近期,包括世界經濟論壇、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等機構先后發表的各種競爭力報告中指出,香港的競爭力排名趨向下跌。報告并指出香港的創新力不足、社會內耗、政治爭拗等問題會進一步削弱競爭力。
回歸18年,香港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路口的四方是香港與內地的聯結,是過去與未來的聯結。而現在的香港,更像一個迷茫的年輕人,沖動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