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自貿區應建成國際化、全國最大自貿區
參考:普華永道??時間:2019-05-29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不斷完善的灣區交通體系加強了城市間的互聯互通。《機遇之城2019》的“智力資本和創新”側重于 考察城市的人力資本積累和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水平,廣州市高等教育基礎良好,香港就業人口文化程度較高,深圳、珠海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在科技創新上,廣州、港澳偏重基礎研究,灣區城市可以在科技創新方面互補,形成合力。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躍國在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協同融合發展時提到:相比世界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優勢和鮮明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城市形態和特質的多樣性、多元化、豐富性,形成了城市群層次豐富、結構多元、功能各異的生態系統。與其他三大灣區最大的不同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存在政治制度、關區體制、法律體系三大基本制度性差異,因此,灣區內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存在較大的空間和潛力。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鐘偉強博士在報告中提到,香港在創新科技領域一直重視與中國內地,以及大灣區的合作。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合作緊密,廣東省內基金可以共同投資香港的創新項目,香港的創科研究成果可以在大灣區落地,創新人才家庭也可以實現在大灣區的自由流動。
制度的差異以及制度塑造下城市形成的個性差異,是這個灣區的獨特優勢,在某種程度上更具有互相補位,互相支撐的作用。如香港與廣州,香港的國際化水平值得廣州深刻學習借鑒,香港是灣區內其他城市走向國際的通道,既然講灣區合作,就不能忽略香港的優勢。廣州在經濟體量、人口規模、產業門類、市場縱深等方面,又具有自身明顯優勢,毫無疑問也能為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廣闊空間和戰略縱深。
高端服務業發展可能是突破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建成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人員往來自由流動的國際化的全國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粵港澳自貿區,與世界經濟體系和國際新慣例全面接軌。目前來看服務貿易遭遇瓶頸,這也是包括由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所組成的廣東自貿區要實現實質性突破的關鍵點。通過自貿區的大膽探索和試驗,發現問題 隨時調整,在試點總結成功經驗之后,就能為國家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