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三條建議
參考:每日經濟新聞??時間:2019-07-12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認為,雖然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開通將使得粵港澳經濟聯系不斷提升,三地不斷的擴大開放,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深圳是全球創新中心,廣州是全球商貿中心,東莞、佛山、惠州是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備一個世界大灣區的底氣及基礎。但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的發展來看,離中央的期待和“自由化”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差距的關鍵在于是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與體制對接。西班牙對外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夏樂分析,以香港為中心來看,廣深港高鐵向北,港珠澳大橋向西,這兩個大型基礎設施類似兩條“臂膀”,環抱香港。但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完工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一體化的重點與難點,在于產業體系的深度合作、市場體系的直接融合、服務體系的全面對接。比如香港特首提出來要把醫院、大學辦到大灣區,如果沒有體制機制的突破就難以發揮好作用。”
為此,遲福林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三條建議:
一、以開放為先,推動粵港澳服務產業體系的對接。將廣東自貿試驗區的開放政策擴大到整個大灣區,實現廣東對港澳服務業開放的全面突破;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在負面清單制定中更大的自主權,實行更加開放的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機制,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股比限制、經營范圍限制等條件;在泛珠三角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實行與港澳在旅游、金融、教育、文化娛樂、醫療健康等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政策。嚴格貨物管理條件下,盡快的全面放開人文交流、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極為重要。
二、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粵港澳服務業市場體系的直接融合。深圳、廣州開個企業20天,深圳一天半,建議借鑒香港的經驗,深圳、廣東更有廣東逐步建立與港澳對接的信用機制為基礎的市場管理體系,在創新方面加快推進產權保護制度法制化,并逐步加強粵港澳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的對接,形成產權保護的合力。面臨嚴重困難的時候,廣州、深圳本地能不能借鑒香港的經驗,出關于民營經濟法律保護的文件。
三、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服務業等多方面的制度體系加快對接。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不僅涉及服務標準、管理規則的對接,也涉及經濟管理體制、社會體制、行政體制的對接。從現實情況看,由于受到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因素影響,三地經濟領域的各種要素仍然難以實現自由流動。比如說全面實現港人港稅、澳人澳稅,避免高層次人才的重復征稅,實現更加便利的人員出入境政策,盡快將一簽多行擴大到廣東全省,盡快落實和完善專業資格互認,允許港澳地區取得專業資格的人員到廣東、深圳、海南等地提供專業服務,推進服務業行業管理標準規范及市場監管執法標準的全面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