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通關物流鏈更暢通,助力內外貿貨物運輸
參考:經濟日報??時間:2023-09-08
-
為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海關總署部署啟動2023年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在17個口岸城市集中開展為期5個月的專項行動。海關總署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黨曉紅表示,專項行動實施以來,各相關單位聚焦地方發展訴求和廣大企業關切,結合實際出臺配套措施。目前,在推動口岸數字化轉型、促進外貿產業升級、提升跨境通關物流鏈安全暢通水平、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合規費用等5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
“智慧口岸”建設得到進一步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在推動口岸數字化轉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海關總署持續拓展“單一窗口”基本功能,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聯動,另一方面各地結合實際,不斷豐富“單一窗口”的地方特色服務。比如,重慶建設“單一窗口”西部陸海新通道平臺,在全國第一個上線人工智能制單功能系統,耗時降低80%以上,準確率達到99%,每單可節省40元制單成本;廣州依托“單一窗口”完善航空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企業空運業務實現“一次錄入、一單多報、一站獲取”,數據傳輸速度提升30%。
進一步支持外貿產業升級,推進新業態健康持續發展。在監管方面,積極探索推進海關監管模式創新;優化跨境電商海關監管,支持海外倉建設與跨境電商出口拼箱發展。在制度方面,支持試點口岸建立進口藥品“白名單”制度,優化簡化企業“白名單”藥品通關手續。
跨境通關物流鏈安全暢通水平顯著提升。在國內國際雙循環背景下,深化區域物流一體化發展,助力內外貿貨物同船運輸發展;積極促進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跨境班列發展;推進港航物流類作業單證無紙化電子化。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劉紅告訴記者,通過深化“組合港”等區域物流一體化改革,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一港通”已覆蓋廣東省主要港口城市,享惠企業超過6000家,全程只需要“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可實現24小時運輸不停歇,每年為企業節省近7000萬元的報關與用箱成本,貨物平均堆存期由之前的5天到7天縮短至2天以內。
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合規費用,為企業減負增效。今年以來,相關部門持續推進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公示制度并動態更新;同時,繼續推進免除海關查驗沒有問題的外貿企業吊裝、移位、倉儲費用試點工作。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至7月,寧波、上海、深圳等沿海口岸已實現定向降低國際航行船舶引航“移泊”費用約1.5億元。
“改革的目的在于給企業帶來扎扎實實的紅利。”黨曉紅表示,此輪專項行動還通過優化企業信用管理、提高RCEP證書簽發效率、完善政府部門與商界溝通機制等方式,多措并舉提升廣大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下一步,將持續深化口岸營商環境創新試點,讓企業有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