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物流怎樣優勢互補,灣區物流如何合作促產業升級
參考:21世紀經濟報道??時間:2018-09-13
在上一篇文章“粵港澳物流優勢何在?灣區物流基礎資源分析”里談過,從物流基礎設施來看,大灣區內無論是港口、機場等設施,還是公路和鐵路等集疏運體系,水平都達到世界前列,為大灣區內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各個城市物流服務具有不同特色與優勢,在大灣區內,需通過頂層設計重新配置各大城市的資源,以最大程度地互補優勢。“比如,內地物流企業可以利用香港與國際接軌的物流管理優勢,香港物流企業也可以通過大灣區其他城市輻射內地的市場,三地可以加強通關便利措施,來幫助各個物流企業提升效率。同時粵港澳灣區的物流更應該考慮如何提升物流服務附加值,并且進一步向創新、智慧、綠色物流轉型。
粵港澳物流加強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 應重視產業轉型升級
然而,大灣區內各城市地理位置相近, 從各主要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資源集聚來看,其覆蓋的腹地和功能難免重疊。“因為腹地決定港口物流的貨源組織,當前大灣區內香港港、深圳港和廣州港,以及幾大機場確實存在貨源與客源的競爭關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港澳臺研究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研究員龍建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若想將大灣區打造為全球物流樞紐,必須緩解海港、空港之間的競爭,實現錯位發展,化競爭關系為合作關系。“這需要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重新定位大灣區內的海港、空港功能,準確配置腹地、旅客等資源,實現協同發展,打造共贏、均衡的全球物流樞紐。”龍建輝說道。
具體而言,從港口配置來看,各港口互補優勢,互相配合將是重點。王國文認為,大灣區內的碼頭與泊位已經足夠, 下一步應該是優化調整,控制大灣區整體泊位建設的步伐。“深水泊位要建,淺的泊位要逐步退出,可以對其改造升級,轉而發展客運。”
對于除了香港、深圳和廣州以外的城市來說,在物流產業的發展上,還可以為這些主要城市提供補充作用。以機場為例,在大灣區內,空運物流市場仍未飽和,各大機場的競爭情況稍小一些。“機場還是呈短缺的態勢,未來,隨著人均GDP的提高,空運生成量將呈加速趨勢,珠海和澳門等地的機場可能會更有機會發揮更大作用。”王國文表示。
此外,利用好道路集疏運體系也將充分發揮大灣區物流的最大效益,連接粵港澳的港珠澳大橋在啟用后,將大大縮短珠海至香港葵青碼頭和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香港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此,來自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貨物可以更好地利用香港的機場和港口,從而加快香港與該地區的經濟和物流一體化。
從更實際的層面來看,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如何能夠在大灣區整合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是它們更為關心的問題。趙永礎指出,大灣區內各城市在標準對接和通關效率上可以進一步加強合作。“政府可以考慮在一些具體的操作層面上進一步加強效率。在通關上,之前要求紙質文件的認證,現在轉為電子,效率便大幅提升。那么在檢驗檢疫方面的資格互認是否會有便利的措施?”
不過,多位受訪專家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各個城市物流服務具有不同特色與優勢,但更應考慮如何提升物流服務附加值,并且進一步向創新、智慧、綠色物流轉型。
龍建輝認為,大灣區應該融入以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趨勢,加強物流產業的“定制化”和“后市場服務”探索,提高物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比如,現代物流和智慧物流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物流產業也應大有作為。”
但是,目前數字化、智慧化物流在大灣區內進展并不快。王國文指出,業界對這些技術反應的速度還是較慢。“政府需要旗幟鮮明的引導,雖然國務院出臺了推進供應鏈技術創新應用的意見,但并沒有給予具體的指引。在大灣區內,仍沒有一批先知先覺的企業進行探索。”
此外,發展智慧物流也并不僅是某個企業憑借一己之力即可做到,倉儲自動化等技術的確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效率,但企業仍要考慮,這樣的智慧運作系統是否和國際上其他貿易伙伴接軌。“智慧物流的本質,應該是看是否與國際貿易伙伴的技術接軌。如果企業自己的那套智慧系統與別的企業不兼容,那還需要與其他貿易伙伴一起協調合作。”趙永礎說道。
粵港澳物流怎樣變競爭為優勢互補,灣區物流如何合作促產業升級,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的事情,粵港澳灣區物流未來非常值得期待!
粵港澳物流怎樣變競爭為優勢互補,灣區物流如何合作促產業升級,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的事情,粵港澳灣區物流未來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