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港發展的最大訴求,是尋求內外貿的平衡
參考: 21世紀經濟??時間:2019-03-15
擁有2000多年的開放歷史,是廣州港在全球港航業中的一張亮眼名片。作為中國重要貿易港口,廣州港(黃埔港)起源于秦漢,發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蓬勃于當代,頻繁的國際貿易孕育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延續了廣州港的繁榮。
廣州港股份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宋小明接受廣東海絲研究院研究員采訪時坦言,廣州港發展的最大訴求,是尋求內外貿的平衡。“現在比例是外貿比內貿低,我希望可以發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作用,內外貿可以達到均衡合理水平,這就需要廣州港繼續提升國際影響力。”
持續擴大貨源、提升吸收和處理貨物能力、提高物流效率成為廣州港再次起航的發展抓手。隨著華南地區貨源結構趨于平衡,以及對多式聯運方案的深入探索,廣州港實力大增。2018年,廣州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雙雙排名全國第四、全球第五。
從地理位置看,南沙港更接近中山、番禺、順德等地的工廠,也更接近珠三角南出海口。達飛輪船廣州公司總經理朱利卿在接受廣東海絲研究院研究員采訪時表示,南沙港更加貼近珠三角的貨源腹地,從碼頭到企業的銜接距離更短,拖車費用也更低。
目前,廣州南沙港正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水平,以繼續滿足貨物進出需求。如拓寬航道,以實現15萬噸級集裝箱船雙向通航;同時開建第四個集裝箱碼頭,探索廣州特色的自動化技術,建設智慧港口。宋小明表示:“南沙港區承載著一個‘再造廣州港’的功能,它不是簡單的一個集裝箱碼頭,而是綜合集裝箱、石油、汽車、散雜貨等多元化業務的中轉樞紐。”
從貨物量看,近年來廣州港外貿能力的確有所上升。廣東海絲研究院研究員獲悉,目前南沙的貨物聚集呈良好增長態勢,美的、奧馬、志高、格蘭仕等知名企業近幾年都加大了在南沙港區出口的份額。尤其是非洲航線上,非洲貨物使用的貿易條款是CIF(指定目的港),意味著物流決定權在國內方,對使用哪個國內港口有決定權,這時廣州南沙港費用較低的優勢便體現出來。
珠三角內部的產業變遷導致的貨源結構變化,才是廣州港漸有起色、迎頭趕上的最大動力。宋小明對廣東海絲研究院研究員說,十年前,在珠三角的出口貨物結構中,東部地區(包括深圳、東莞和惠州等)占60%,西部地區(廣州、中山、佛山、江門和珠海等)貨物占40%,但現在隨著東莞制造業產業的轉移,以及大部分貨物開始內銷,珠東的貨源占比有所減少。“相反,珠西有許多民營企業逐漸壯大,貨量在增加。保守估計,現在珠東和珠西大概已‘平分天下’,而珠西甚至還有超越的態勢。”
廣州南沙港的周轉效率比其他港口更高,“廣州南沙港能力出眾,能提供高效穩定的碼頭服務,并在可持續發展上有非常廣闊的空間。這對我們非常重要,對廣州港發展成為今天的規模也十分重要。”馬士基大中華區總裁吳冰青對廣東海絲研究院研究員表示。